▲志愿军跨过鸭绿江
1950年10月,面对朝鲜半岛局势的极度危急,中国人民志愿军满怀豪情,气势磅礴地跨过鸭绿江,正式进入朝鲜参战。得益于前期严密的保密工作,加之美国领导的“联合国军”自负轻敌,完全没料到中国会出兵,结果遭到突袭,损失惨重,狼狈撤退。仅经过三次战役,“联合国军”便被迫主动放弃了新近占领的朝鲜大片领土,甚至连南韩首都汉城(今韩国首尔)也被遗弃。
▲“联合国军”溃败丢盔弃甲
美军第8集团军司令沃克中将在撤退过程中阵亡,志愿军的猛烈攻势让“联合国军”节节败退。
▲美第8集团军司令沃克
朝鲜战场上,志愿军虽然取得了显著战果,但真正成建制歼灭的美军部队却寥寥无几。最大的胜绩是在东线新兴里歼灭了第31团战斗群——著名的“北极熊团”。除此之外,志愿军未能成建制消灭美军其他团以上的主力单位。
展开剩余75%导致这种局面的原因复杂多样,除了双方装备和后勤的巨大差距,以及美军掌握制空权的优势外,还不得不承认,美军前线的一些指挥官也非常有经验。尽管美国高层普遍认为中国不会真正出兵,甚至在第一次战役结束后,“联合国军”总司令、五星上将麦克阿瑟依然错误判断中国军队只是象征性参与,逼迫部队继续北进。
▲麦克阿瑟
▲李奇微
美军一线将领早有预感危险迫近
然而身处前线的美军指挥官们却察觉了异常,没有盲目听从北进命令。西线指挥官沃克将军在渡过清川江时行动迟缓,因此遭到麦克阿瑟的严厉批评。东线第10军军长阿尔蒙德虽然决策欠佳,但其下属陆战1师师长史密斯极为谨慎,每推进一步,都会先修建道路并保障机场运作,确保退路畅通后才展开行动。
在志愿军猛烈攻势下,沃克和史密斯的谨慎策略得到了回报。虽然整体“联合国军”遭遇惨败,但美军的建制未被完全摧毁。第二次战役后,美军依然能在临津江南岸勉强构筑起第二道防线,没有出现全线溃败的局面。1951年12月25日,一位更强有力的指挥官从美国本土抵达——他就是美国陆军副参谋长李奇微,被任命为美第8集团军司令兼“联合国军”地面部队司令。
▲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军欢庆胜利
▲我军解放汉城
李奇微上任不久,战局陷入胶着
李奇微上任仅一周,就下令全线撤退。到1951年1月8日,美军已撤退到三七线附近的平泽、安城、堤川、三陟一线。他趁战斗间隙大力整顿部队,一口气撤换了五个师长,仅保留两位老将继续留任。同时,他紧急从欧洲和日本驻军调来大量曾参加过二战的老兵增援朝鲜战场,并大幅增加坦克和重炮的数量。
更为关键的是,李奇微敏锐地察觉到志愿军后勤供应的薄弱,分析总结出志愿军每次攻势只能持续约一周,称为“礼拜攻势”。据此,他制定了针对性作战计划,限制了志愿军的进攻节奏,最终迫使对方退回三八线附近,形成长期对峙,直到战争结束。
▲英雄的志愿军
发布于:天津市亿腾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